|
赵昌琴用智慧书写旅意华人创业史
|
9月3日电 据意大利《欧洲侨报》报道,利古里亚大区的首府——热那亚,是意大利重要的港口城市、世界著名的天然深港,作为十五世纪伟大航海家哥伦布的故乡而享誉全球。1993年,一位名叫赵昌琴的中国人来到了热那亚,就在这里停下了流浪的脚步,并且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大陆”,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旅意华人的创业史。
16年了,赵昌琴已融入当地社会,不仅成功地经营了个人生意,而且在两年前当选为意大利热那亚(利古里亚大区)华侨华人工商联谊会会长。
就像当初哥伦布的寻觅一样,赵昌琴也曾经历过一番漂流才终有所获。赵昌琴66年生于浙江瑞安市塘下镇,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任班主席,在一个寒冷冬天他奋不顾身跳进水中救起落水同学,成为全校的榜样。初中毕业后就在老家开店经商,并成为了中国第一批万元户。1989年3月随“出国潮”到法国巴黎寻求发展,在那里制作皮包,一天十几个小时辛勤劳作。为了获取合法身份,他趁着意大利大赦的机会去了普拉托,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缝纫技术做起了皮衣,收入不菲。然而这种工作受到季节的限制,赵昌琴的抱负尚未得到施展。
1993年,经朋友介绍赵昌琴来到了热那亚。也许是跟这座城市投缘,赵昌琴决定留下来创业。他抓紧一切时间自学意大利语,1994年他考取了“经理执照”,并在当地申请到了一个“流动摊位证”。“那个时候,在市场里能够合法卖中国货的中国人只有几个,所以很赚钱。”赵昌琴说。一辆汽车的使用寿命决定了只能行车一二十万公里,而他的卖散行程一年下来却累计达到六万多公里。勤劳苦干帮他挖掘到了第一桶金,随后几年,他进货越来越多,消费者辐射到了热那亚以外的意大利北部地区。
1998年,他购买了自己在热那亚的第一套房子,第二年,就在华人由于对意大利政府缺乏信任而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上踟蹰不前时,他却在VIA GRAMSCI毅然购置了一间店铺批发中国商品,成为当时热那亚唯一一间中国批发店。至今为止这条街上已经发展到了有几十家中国批发店。他熟谙当地法规,他相信移民只要遵纪守法,合理交税,政府就不会来找麻烦。2000年中国工艺品在意大利市场兴起时,赵昌琴独具慧眼租下水族馆附近一家店面经营中国小商品,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购买,早晚应接不暇,生意一度异常火爆,后因店旁观光船(仿制当年哥伦布出海的船)的迁移而衰落下去。赵昌琴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人不应表面逞强,因为真正的强是发自内在的,外强中干则无法持久。他从没把成功当作炫耀的资本,视员工为亲人,平易近人,一视同仁。
赵昌琴日日伴着大海,也许就是从利古里亚海的气势中扩展了胸怀,汲取了力量。他的商业策略之一是买店面然后出租,既让同胞得到从商的机会,又使自己收到租金,也就是他所信奉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他把自家店旁的门面租出去,没有被人抢掉生意的顾虑,良好的心态超出常人。所以这样一个从不参与会务、从不争名夺利的人被推举为会长,就是因为他的实在、不耍滑头和一贯助人的作风。没当会长之前,赵昌琴就是这样,只要有人来找他帮忙,可以说有求必应。
自2007年任会长以来,不管国内发生任何事情、有任何需要,他都会积极筹集善款。他说:“帮人是做人的原则,与当不当会长没有关系。”热那亚的一位普通侨民戴先生说:“赵会长凡事亲力亲为,总是带头捐款。”2008年中国雪灾和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赵昌琴带着副会长挨家挨户上门募捐。
热那亚的华人不多,他们分散居住在热那亚3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出门做生意的人不少,组织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意大利热那亚(利古里亚大区)华侨华人工商联谊会是当地唯一的侨团,创建于1996年,赵昌琴走马上任后投入了精力和财力,关心侨社,资助留学生,跟使领馆和意大利政府部门沟通良好,和当地居民相处融洽,作为意籍华人他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活动,融入主流社会。他跟国内的侨务部门联系也很紧密,他曾受邀参加2008年温州人大会,还参加了侨办为提高华人侨领素质举办的首期温籍海外中青年侨领研习班,追求上进的赵昌琴其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在不断提高。此外,他还担任了浙江省瑞安市海外华侨华人交流协会的副会长、意大利热那亚学生学者联谊会名誉主席和欧联时报名誉社长。一系列的头衔和荣誉对他来说意味着责任和付出,他不会因为侨界的种种要求和不理解而放松自己的工作。
赵昌琴对所有的侨胞发出以下呼吁:赚到钱后一定要回馈社会;作为移民更应遵守当地法律的规定,合法经营,只要坐得正,不怕人来查,千万不要为了眼前一点利益而失去居留以致毁掉自己的一生;华人应该争取参政议政,走出封闭的小圈子,投身社会活动。
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辟了美洲历史的新纪元;而在哥伦布的故乡,赵昌琴开发了一片“新大陆”,带领侨民们在此辛勤地耕耘,快乐地收获。 |
|